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27-83887007(808)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京华国际B座10层
请关注官方微信
VOCs治理行业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24-10-18 浏览次数:次 返回上级
当前,我国面临细颗粒物(PM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1,2]和臭氧(O3)污染日益凸显[3,4]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夏季O3污染与秋冬季PM2.5污染,已成为挡在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前的“两座大山”[5]。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PM2.5和O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6,7,8,9],对其进行有效管控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之一。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工业源VOCs排放管控受到广泛重视,围绕工业企业VOCs管控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设施和技术手段[10,11]。
现阶段,VOCs排放管控与治理主要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技术路线。其中,治理技术是影响VOCs整体减排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我国VOCs研究的主轴线。“十二五”以来,围绕VOCs治理技术,我国先后出台了HJ2026—2013《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7—2013《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和HJ1093—2020《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上技术规范对典型VOCs治理技术及设施安装运行要点进行了推荐[12]。安装VOCs末端治理设施,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各排放环节的VOCs废气进行收集处理,最后以有组织形式排空也是当前管控工业源VOCs的主要方法[13,14]。当前VOCs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燃烧、冷凝及以上技术的优化组合等[15-17]。
一
近年VOCs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通过对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检索,统计了各类VOCs治理技术出现的词频。总体来看,过去30多年时间里,吸附法、吸收法、生物法、燃烧法、膜分离法、等离子法、光催化法、光氧化及喷淋等技术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从研究热度来看,吸附法、燃烧法及光催化法的研究最多,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超过200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治理技术,三种技术研究占比合计高达76%。
表 VOCs关键治理技术研究频次及占比
关键词
出现频次
占比
吸附
904
48.63%
吸收
142
7.64%
光催化
271
14.58%
光氧化
19
1.02%
等离子
167
8.98%
膜分离
25
1.34%
生物法
63
3.39%
燃烧
241
12.96%
喷淋
27
1.45%
图1 典型VOCs治理技术研究热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VOCs关注程度和管控力度的持续加大,VOCs末端治理设施的安装和投运数量也在飞速增加。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排放源统计调查范围内涉气工业企业VOCs末端治理设施数量从2016年的16431套增长至2022年的109827套,年均增速为37.25%,在所有常规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脱硫、脱销、除尘、VOCs)设施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多[18-24]。
二
VOCs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进展
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对VOCs治理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目前VOCs治理技术和治理市场仍有不足,如存在大量低效失效的治理设施,部分技术运用不合理,技术的安全性重视不够,关键吸附、催化材料性能标准还不完善等现象。
目前大型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国的VOCs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到对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和深度治理阶段。近几年,VOCs治理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治理工艺趋于成熟。活性炭/活性碳纤维、氧化催化剂等净化材料生产水平明显进步;用于VOCs治理的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的性能和制造能力实现了突破。设备方面:沸石转轮、RTO/RCO、吸附回收装置实现了突破和改进;技术方面:针对复杂工况的组合净化工艺设计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的净化工艺技术路线逐渐清晰[25]。
1
溶剂回收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因此是目前VOCs治理技术发展的重点。技术进展集中在氮气深冷技术,膜分离技术,活性炭移动床吸附+氮气/水蒸气解吸回收技术等。氮气深度冷凝技术主要应用于溶剂储罐等极高浓度的溶剂回收,通常配合末端活性炭吸附设备以实现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活性炭移动床VOCs连续吸附+脱附+冷凝回收技术在橡胶生产、制药、PVC手套生产等行业得到了应用;活性碳纤维吸附回收+沸石转轮吸附浓缩两级净化技术在包装印刷、锂电池生产等行业溶剂回收应用广泛;冷凝(吸收)+膜分离+活性炭吸附技术在超高浓度油气回收中应用比较成熟。
2
焚烧/氧化技术中,高温焚烧技术(TO/RTO)发展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热能综合利用(余热锅炉等)。根据不同行业的排放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艺设计和热效管理,已实现对热能的高效利用。在化工、制药、喷涂、涂布、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治理中广泛应用。
3
催化燃烧技术与高温焚烧相比,催化氧化过程能耗低、安全性好;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催化氧化技术(CO/RCO)具有一定优势,部分替代了高温焚烧技术。技术进展主要在于各类化工、精细化工行业工艺废气催化氧化净化;含氮有机物(如DMF)的催化氧化技术;漆包线行业复杂体系有机物的梯级催化氧化深度净化等。
4
“绿岛”治理技术发展较为迅速。近年,为满足汽修行业、化工行业和制造业、餐馆等中小型VOCs污染源和恶臭异味的深度治理需求,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技术发展迅速。
5
生物技术在生物菌剂、填料和生物反应器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恶臭异味和低浓度VOCs净化方面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等离子体、光催化/光氧化等技术主要应用于恶臭异味治理。
6
此外,为实现VOCs深度治理要求,大部分行业开发了适用的VOCs治理多技术耦合工艺,如吸附浓缩+催化燃烧/高温焚烧、冷凝+膜分离+吸附溶剂回收、吸收+吸附溶剂回收、活性碳纤维+转轮多级吸附溶剂回收等。
三
“双碳”背景下,VOCs治理技术发展趋势研判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明确以控制PM2.5指标为主线,突出以VOCs、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为重点,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目前,2024年集中进行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大量的低效失效末端治理设施将进行升级改造,这是重大政策利好,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治理设施的大量增加,企业经济负担重、治理效率不理想、减排量与投资不成比例等问题也随之而出,而末端治理设备在生产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增加的资源消耗又会产生新的温室气体。因此,经济性能、技术性能及能源消耗的综合考虑,是新时期下VOCs末端治理设备的发展方向,也是末端治理设备“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结合国家“3060双碳”战略,VOCs治理技术发展趋势展望[26]:
1
吸附、冷凝、膜分离等低碳回收技术将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不同吸附材料在细分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膜材料的研发、失效活性炭集中再生设施、溶剂循环利用是关键点。高温(催化)焚烧技术/蓄热高温(催化)焚烧技术的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装备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和热能的综合利用,催化燃烧技术的重点仍然在于广谱/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发。冷凝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冷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能优化设计。生物净化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复合生物菌剂、三维骨架填料、多相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以及优化完善各主流技术的工艺流程、分行业的低耗高效组合净化工艺。
2
“投资成本”转变“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
前些年VOCs治理关注点集中在于前期投资成本,而极少关注“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焚烧类的治理系统中运行维护费用占比在40%以上,而吸附类则高达70%左右。在前期建设中,必须优化设计,重点关注后期运行维护的费用。
3
“前期建设投资”转为“后期稳定达标运行”
投资建设是一次性的事宜,稳定性运行是长久事宜。稳定性达标关键点在于运维,目前国内的设备主要是依托设备维修人员,对于环保设备的理解偏弱。设备的发展需朝着:操作简便,自动化控制高,耗材更换简单的方式。
4
“装备化”转为“产品化、材料化、低碳化”
废气治理行业一直是认为“定制化,非标化”的行业,主要是以装备、工程为主。大批量新上项目的时期已过,存量市场(或者运行维护市场)才是接下来的主战场,运行维护市场的角逐点在于产品和材料及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损耗。
5
“达标排放”转为“碳污协同”
近阶段大部分企业关注的是“达标排放”,而随着双碳目标及减污降碳方案的发布后,环保治理设施也是“耗能”的一部分,减污降碳协同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因具有回收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碳排放量低等优点,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热氧化法包括直接氧化(TO)、蓄热氧化(RTO)、催化氧化(CO)及蓄热催化氧化(RCO)等技术的应用将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特征及要素,考虑将治理设施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碳污协同增效型”VOCs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鸿宇,王媛,卢亚灵,等.我国臭氧污染控制分区及其控制类型识别[J/OL].中国环境科学:1-10[2021-09-09].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0630.001.
[2]姜华,常宏咪.我国臭氧污染形势分析及成因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07):1576-1582.
[3]柴发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03):5-15.
[4]罗锦程,丁问薇.40年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回顾与展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J].环境保护,2018,46(20):11-13.
[5]姜磊,周海峰,赖志柱,等.中国城市PM_(2.5)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2015—2017年[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816-3825.
[6] Mukerjee S , Smith L , Long R ,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nitrogen oxides, ozone and selec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a winter sampling period in Logan, Utah, USA[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5), 2019.
[7] Vka B , Vs A . Season-wise analyses of VOCs, hydroxyl radicals and ozone formation chemistry over north-west India reveal isoprene and acetaldehyde as the most potent ozone precursors throughout the year[J]. Chemosphere, 2021.
[8] Noa B , Hwr B , Tba B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ropospheric ozone under NO x reductions over German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1.
[9] Zavala M , Brune W H , Velasco E , et al. Changes in ozone production and VOC reactivity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Mexico City Metropolitan Are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0, 238(D16):117747.
[10]王铁宇,李奇锋,吕永龙.我国VOCs的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12):4756-4763.
[11]栾志强,郝郑平,王喜芹.工业固定源VOCs治理技术分析评估[J].环境科学,2011,32(12):3476-3486.
[12张钢锋,卜梦雅,李杰.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 23 (03): 951-961.]
[13]孙园园,白璐,张玥,等.工业行业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减排潜力评估研究[J/OL].环境科学研究:1-14[2021-09-09].https://doi.org/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8.15.
[14]武宁,杨忠凯,李玉,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20,40(02):17-22.
[15]Li Zhirui,Jin Yuqi,Chen Tong, et al. Trimethylchlorosilan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adsorption of VOCs at high humidity[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21,272:
[16]None. 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J]. Metal Finishing, 1999, 97(5):587.
[17]Zeiss, Robert, F, et al. Cryogenic condensation puts a chill on VOCs.[J]. Pollution Engineering, 1997.
[18]2016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9]2017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0]2018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1]2019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2]2020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3]2021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4]2022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5]现阶段下,VOCs末端治理装备发展路在何方?.长三角VOCs治理产学研用联盟,2024.
[26]栾志强,王喜芹,李京芬.2023年有机废气治理行业评述及2024年发展展望.中国环保产业协会,2024.
当前,我国面临细颗粒物(PM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1,2]和臭氧(O3)污染日益凸显[3,4]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夏季O3污染与秋冬季PM2.5污染,已成为挡在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前的“两座大山”[5]。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PM2.5和O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6,7,8,9],对其进行有效管控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之一。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工业源VOCs排放管控受到广泛重视,围绕工业企业VOCs管控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设施和技术手段[10,11]。
现阶段,VOCs排放管控与治理主要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技术路线。其中,治理技术是影响VOCs整体减排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我国VOCs研究的主轴线。“十二五”以来,围绕VOCs治理技术,我国先后出台了HJ2026—2013《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7—2013《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和HJ1093—2020《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上技术规范对典型VOCs治理技术及设施安装运行要点进行了推荐[12]。安装VOCs末端治理设施,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各排放环节的VOCs废气进行收集处理,最后以有组织形式排空也是当前管控工业源VOCs的主要方法[13,14]。当前VOCs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燃烧、冷凝及以上技术的优化组合等[15-17]。
一
近年VOCs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通过对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检索,统计了各类VOCs治理技术出现的词频。总体来看,过去30多年时间里,吸附法、吸收法、生物法、燃烧法、膜分离法、等离子法、光催化法、光氧化及喷淋等技术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从研究热度来看,吸附法、燃烧法及光催化法的研究最多,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超过200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治理技术,三种技术研究占比合计高达76%。
表 VOCs关键治理技术研究频次及占比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占比 |
吸附 | 904 | 48.63% |
吸收 | 142 | 7.64% |
光催化 | 271 | 14.58% |
光氧化 | 19 | 1.02% |
等离子 | 167 | 8.98% |
膜分离 | 25 | 1.34% |
生物法 | 63 | 3.39% |
燃烧 | 241 | 12.96% |
喷淋 | 27 | 1.45% |
图1 典型VOCs治理技术研究热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VOCs关注程度和管控力度的持续加大,VOCs末端治理设施的安装和投运数量也在飞速增加。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排放源统计调查范围内涉气工业企业VOCs末端治理设施数量从2016年的16431套增长至2022年的109827套,年均增速为37.25%,在所有常规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脱硫、脱销、除尘、VOCs)设施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多[18-24]。
二
VOCs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进展
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对VOCs治理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目前VOCs治理技术和治理市场仍有不足,如存在大量低效失效的治理设施,部分技术运用不合理,技术的安全性重视不够,关键吸附、催化材料性能标准还不完善等现象。
目前大型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国的VOCs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到对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和深度治理阶段。近几年,VOCs治理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治理工艺趋于成熟。活性炭/活性碳纤维、氧化催化剂等净化材料生产水平明显进步;用于VOCs治理的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的性能和制造能力实现了突破。设备方面:沸石转轮、RTO/RCO、吸附回收装置实现了突破和改进;技术方面:针对复杂工况的组合净化工艺设计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的净化工艺技术路线逐渐清晰[25]。
1
溶剂回收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因此是目前VOCs治理技术发展的重点。技术进展集中在氮气深冷技术,膜分离技术,活性炭移动床吸附+氮气/水蒸气解吸回收技术等。氮气深度冷凝技术主要应用于溶剂储罐等极高浓度的溶剂回收,通常配合末端活性炭吸附设备以实现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活性炭移动床VOCs连续吸附+脱附+冷凝回收技术在橡胶生产、制药、PVC手套生产等行业得到了应用;活性碳纤维吸附回收+沸石转轮吸附浓缩两级净化技术在包装印刷、锂电池生产等行业溶剂回收应用广泛;冷凝(吸收)+膜分离+活性炭吸附技术在超高浓度油气回收中应用比较成熟。
2
焚烧/氧化技术中,高温焚烧技术(TO/RTO)发展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热能综合利用(余热锅炉等)。根据不同行业的排放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艺设计和热效管理,已实现对热能的高效利用。在化工、制药、喷涂、涂布、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治理中广泛应用。
3
催化燃烧技术与高温焚烧相比,催化氧化过程能耗低、安全性好;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催化氧化技术(CO/RCO)具有一定优势,部分替代了高温焚烧技术。技术进展主要在于各类化工、精细化工行业工艺废气催化氧化净化;含氮有机物(如DMF)的催化氧化技术;漆包线行业复杂体系有机物的梯级催化氧化深度净化等。
4
“绿岛”治理技术发展较为迅速。近年,为满足汽修行业、化工行业和制造业、餐馆等中小型VOCs污染源和恶臭异味的深度治理需求,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技术发展迅速。
5
生物技术在生物菌剂、填料和生物反应器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恶臭异味和低浓度VOCs净化方面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等离子体、光催化/光氧化等技术主要应用于恶臭异味治理。
6
此外,为实现VOCs深度治理要求,大部分行业开发了适用的VOCs治理多技术耦合工艺,如吸附浓缩+催化燃烧/高温焚烧、冷凝+膜分离+吸附溶剂回收、吸收+吸附溶剂回收、活性碳纤维+转轮多级吸附溶剂回收等。
三
“双碳”背景下,VOCs治理技术发展趋势研判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明确以控制PM2.5指标为主线,突出以VOCs、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为重点,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目前,2024年集中进行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大量的低效失效末端治理设施将进行升级改造,这是重大政策利好,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治理设施的大量增加,企业经济负担重、治理效率不理想、减排量与投资不成比例等问题也随之而出,而末端治理设备在生产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增加的资源消耗又会产生新的温室气体。因此,经济性能、技术性能及能源消耗的综合考虑,是新时期下VOCs末端治理设备的发展方向,也是末端治理设备“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结合国家“3060双碳”战略,VOCs治理技术发展趋势展望[26]:
1
吸附、冷凝、膜分离等低碳回收技术将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不同吸附材料在细分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膜材料的研发、失效活性炭集中再生设施、溶剂循环利用是关键点。高温(催化)焚烧技术/蓄热高温(催化)焚烧技术的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装备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和热能的综合利用,催化燃烧技术的重点仍然在于广谱/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发。冷凝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冷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能优化设计。生物净化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复合生物菌剂、三维骨架填料、多相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以及优化完善各主流技术的工艺流程、分行业的低耗高效组合净化工艺。
2
“投资成本”转变“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
前些年VOCs治理关注点集中在于前期投资成本,而极少关注“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焚烧类的治理系统中运行维护费用占比在40%以上,而吸附类则高达70%左右。在前期建设中,必须优化设计,重点关注后期运行维护的费用。
3
“前期建设投资”转为“后期稳定达标运行”
投资建设是一次性的事宜,稳定性运行是长久事宜。稳定性达标关键点在于运维,目前国内的设备主要是依托设备维修人员,对于环保设备的理解偏弱。设备的发展需朝着:操作简便,自动化控制高,耗材更换简单的方式。
4
“装备化”转为“产品化、材料化、低碳化”
废气治理行业一直是认为“定制化,非标化”的行业,主要是以装备、工程为主。大批量新上项目的时期已过,存量市场(或者运行维护市场)才是接下来的主战场,运行维护市场的角逐点在于产品和材料及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损耗。
5
“达标排放”转为“碳污协同”
近阶段大部分企业关注的是“达标排放”,而随着双碳目标及减污降碳方案的发布后,环保治理设施也是“耗能”的一部分,减污降碳协同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因具有回收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碳排放量低等优点,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热氧化法包括直接氧化(TO)、蓄热氧化(RTO)、催化氧化(CO)及蓄热催化氧化(RCO)等技术的应用将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特征及要素,考虑将治理设施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碳污协同增效型”VOCs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鸿宇,王媛,卢亚灵,等.我国臭氧污染控制分区及其控制类型识别[J/OL].中国环境科学:1-10[2021-09-09].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0630.001.
[2]姜华,常宏咪.我国臭氧污染形势分析及成因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07):1576-1582.
[3]柴发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03):5-15.
[4]罗锦程,丁问薇.40年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回顾与展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J].环境保护,2018,46(20):11-13.
[5]姜磊,周海峰,赖志柱,等.中国城市PM_(2.5)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2015—2017年[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816-3825.
[6] Mukerjee S , Smith L , Long R ,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nitrogen oxides, ozone and selec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a winter sampling period in Logan, Utah, USA[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5), 2019.
[7] Vka B , Vs A . Season-wise analyses of VOCs, hydroxyl radicals and ozone formation chemistry over north-west India reveal isoprene and acetaldehyde as the most potent ozone precursors throughout the year[J]. Chemosphere, 2021.
[8] Noa B , Hwr B , Tba B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ropospheric ozone under NO x reductions over German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1.
[9] Zavala M , Brune W H , Velasco E , et al. Changes in ozone production and VOC reactivity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Mexico City Metropolitan Are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0, 238(D16):117747.
[10]王铁宇,李奇锋,吕永龙.我国VOCs的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12):4756-4763.
[11]栾志强,郝郑平,王喜芹.工业固定源VOCs治理技术分析评估[J].环境科学,2011,32(12):3476-3486.
[12张钢锋,卜梦雅,李杰.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 23 (03): 951-961.]
[13]孙园园,白璐,张玥,等.工业行业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减排潜力评估研究[J/OL].环境科学研究:1-14[2021-09-09].https://doi.org/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8.15.
[14]武宁,杨忠凯,李玉,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20,40(02):17-22.
[15]Li Zhirui,Jin Yuqi,Chen Tong, et al. Trimethylchlorosilan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adsorption of VOCs at high humidity[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21,272:
[16]None. 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J]. Metal Finishing, 1999, 97(5):587.
[17]Zeiss, Robert, F, et al. Cryogenic condensation puts a chill on VOCs.[J]. Pollution Engineering, 1997.
[18]2016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9]2017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0]2018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1]2019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2]2020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3]2021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4]2022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5]现阶段下,VOCs末端治理装备发展路在何方?.长三角VOCs治理产学研用联盟,2024.
[26]栾志强,王喜芹,李京芬.2023年有机废气治理行业评述及2024年发展展望.中国环保产业协会,2024.